1. 首页 > 新知识

世人都知道孔融让梨却不知道孔融弑母(孔融让梨杀了母亲)

在牙牙学语的小时候,坐在和谐宁静的课堂中,老师便会通过各种历史典故来向我们传授中华的传统美德,而这“孔融让梨”的故事便是最早的启蒙典故之一。孔融四岁时,便知道和哥哥谦让,自己吃最小的梨,对于他礼让的品格世人都很是推崇。

世人都知道孔融让梨却不知道孔融弑母(孔融让梨杀了母亲)(图1)

但是世人皆知孔融小时候,为何不提其成人后的所作所为呢?翻开历史关于东汉末年的那一页,却在字里行间之中能看到“孔融弑母”这样的字眼,从小品格优良的孔融为何会这样做的?这其中到底孰真孰假呢?这需要我们细细地去品味。

仕途之路,得罪众人

孔融从小谦让有礼,勤奋好学,在附近的乡村之间都是有名的才子,于是在他长大成人后理所当然地迈入了仕途之路,在朝中任职。在汉献帝执政之后,孔融就凭借其学识受到了皇帝的重用,在职期间,他严惩朝纲,明察秋毫。

世人都知道孔融让梨却不知道孔融弑母(孔融让梨杀了母亲)(图2)

但是官场之中的恶水岂是那样清澈,没过多久,孔融就因为检举而树立一众仇家,得罪了许多有权势的大臣。之后奸贼董卓把持朝政孔融就被贬到北海,那里是外敌最猖獗的地方。

世人都知道孔融让梨却不知道孔融弑母(孔融让梨杀了母亲)(图3)

在北海任职六年后,汉献帝重新召回了孔融,但是好景不长,没过多久,曹操就挟持了汉献帝,并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,失势的孔融很是看不惯曹操的所作所为,更是对曹操与曹丕父子二人皆爱上甄姬而不耻,还专门写文章“武王伐纣,把妲己赏赐給了周公”来讽刺曹操,最终忍无可忍的曹操找到可乘之机,将孔融处死。

学识深厚,看错亲情

自古以来中国都提倡百善孝为先对待父母的养育之恩,当涌泉相报,承担起自己作为子女的意义。倘若一个人即使学识品德乃世人之最但是却不孝顺,那也是不足以流芳百世的。孔融四岁让梨,懂得谦让,是如何落得弑母的臭名呢?

世人都知道孔融让梨却不知道孔融弑母(孔融让梨杀了母亲)(图4)

其实历史上并没有对于孔融杀害母亲的真实史料,这个谬论都来自于孔融对亲情错误的认知。他在朝中任职的时候,就曾公开发表过这样的言论“父之于子,当有何亲?论其本意,实为情欲发耳。亦复奚为?譬如物寄瓶中,出则离矣”。

世人都知道孔融让梨却不知道孔融弑母(孔融让梨杀了母亲)(图5)

在孔融看来,父母与孩子毫无感情可言,不过是像器物一样物品从器物中取出之后,就与器物没有关系。这样的言论一出,就引发大众的哗然。他漠视伦理的亲情道德,是在否定自己的父母。

世人都知道孔融让梨却不知道孔融弑母(孔融让梨杀了母亲)(图6)

祸从口出,此话不久便传到本就对孔融有谋害之心的曹操那里,随后便治了他的罪,于是这样的事件流传于众,慢慢就变为了“不孝弑母”。

为人处世,审时度势

回顾孔融一生的仕途,本是有着才情与品格的能人志士,但却因为不会审时度势而将自己逼到了死路。为人处世,只有才华是不足够的,还要有“眼色”,能够看清局面的势力,伺机而动,一味地横冲直撞,只会将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。

世人都知道孔融让梨却不知道孔融弑母(孔融让梨杀了母亲)(图7)

华夏的“谋圣”,纵横家的始祖,兵法的集大成者鬼谷子曾经说过:“世无可抵,则深隐而待时;时有可抵,则为之谋。”为人处世的时候,如若世间没有能够利用的“势”,那就隐藏起来等待时机。如果已经形成了“势”,那就随机而动,为自己谋划。

世人都知道孔融让梨却不知道孔融弑母(孔融让梨杀了母亲)(图8)

面对大局,顺水推舟将会事半功倍,但如逆流而上,把握不好尺度就容易沉底,百般费劲还一无所获。孔融就是最现实的例子,在朝廷多股势力之中,不懂得明哲保身,而是处在风口浪尖,处处树敌,最终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被人所害。

小结

很多时候,我们对待人或事只知道一二,却并不能真正地了解全部。孔融自幼让梨的品格确实值得世人称赞,但是对于他为人的全部,却是还有待考量,尤其是其成年后迈入仕途的所作所为,虽然是刚正不阿,不畏权贵,但在那样的时局下却是不懂得审时度势的表现。

世人都知道孔融让梨却不知道孔融弑母(孔融让梨杀了母亲)(图9)

不止是在古代,在当下的今天,我们在学会品德与知识的过程中,也要学会入世的本领,同样的一件事,在运用局势的情况下,有着更好的解决办法。

本文由本站作者发布,不代表新营销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newmarketingcn.com/xinzhishi/282634.html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